《红楼梦》,是传世经典还是拙劣之作?

六爻八卦

浏览量: 2415

收藏数: 0

2022-09-05 21:10:00


01《红楼梦》是怎么成为名著的


“开谈不说红楼梦”暗含讥讽


《红楼梦》最初以钞本形式流传,古代文人视小说为末业,羞于承认自己是创作者,故曹雪芹没有留下“我为什么创作《红楼梦》”之类文字,后人多以此书《凡例》为据展开争论,但它是不是曹雪芹写的,能否概括全书主旨,至今亦无定论。


《红楼梦》出版后风行一时,清人得舆在《京都竹枝词》中提到“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但将其归为京城时尚风气,言下颇有讥诮意。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仲振奎创作了《葬花》,开《红楼梦》入戏曲之先河,加上鼓书、曲艺等相继引用《红楼梦》中情节,使《红楼梦》的影响进入民间。


人们眼中有两本《红楼梦》


然而,文人圈中的《红楼梦》与民间的《红楼梦》有巨大的区别。


民间视野中的《红楼梦》是一本爱情小说,是“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精神延续,故葬花、读《西厢》、宝玉挨打、黛死钗嫁等情节人人耳熟能详。


而文人视野中的《红楼梦》则争议颇多,主流意见认为它在影射政治。主要分三大流派:王梦阮认为是暗刺顺治皇帝与董鄂妃,蔡元培认为是反清复明,陈康祺则认为贾宝玉是纳兰性德。

清代学者普遍认为这本小说“敏感”,宏旰在永贵的《延芬室稿》中批注道:“《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恐其中有碍语也。”而“碍语”很可能是导致《红楼梦》一度遭禁的原因。


《红楼梦》传播西冷东热


虽然大家都承认《红楼梦》“好看”,但清代主流学界多将其视作非严肃作品,很少有人专门研究,人们更多关注书中的诗歌,一是写得确实不错,二是清代中后期“闺门诗”很受关注。1830年,约翰·弗朗西斯最早节译《红楼梦》,便是只将书中两首《西江月》翻成了英文。


西方文化对《红楼梦》比较忽视,虽然1866年英国人波拉便翻译了《红楼梦》前8回,1892年英国人乔利又推出2卷节译本,但只是作为汉语培训教材使用。他自己在序言中也说:“对现在或将来学习中文的学生,翻译如能稍有帮助,我就感到十分满足。”


《红楼梦》被主流推崇,与它在日本的巨大影响相关。


1793年《红楼梦》传入日本,当时日本学者能读写汉字,此书迅速蹿红,明治维新时达到顶峰,时任驻日参赞的黄宗宪曾说,当时日本人认为不读《红楼梦》就不是读书人。日本学者菊池三郎曾说:“提到林黛玉,幕末、明治的日本人大概都是知道的,我的父亲在谈话中曾说林黛玉是美女的典型,至今还留在我童年记忆里。”


《红楼梦》成了“不可超越的顶峰”


《红楼梦》的崇高地位,虽有传统因素,但主要是近代以来人为建构的结果。


一方面是学术建构,中国此前没有小说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奠基之作,书中对《红楼梦》给予高度评价。


另一方面是影响力建构,在打倒一切传统经典的氛围下,《红楼梦》是当时少数得到认可(尤其是被外国人认可)的经典之一,所以新锐作家们纷纷模仿,美其名曰“吸取中国传统文学的营养”,比如《家》《春》《秋》中有些桥段与《红楼梦》高度雷同,茅盾的《子夜》也有明显的模仿痕迹。


其实,《红楼梦》是不是一本好小说,好在哪里,当时学者也非常模糊。比如鲁迅先生说:“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不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世界流行什么,《红楼梦》就是什么


鲁迅先生这么说,是因为当时“写实”被认为是最先进的写作方式,鲁迅自己也写小说,可他总觉得自己的作品太“虚构”,常自责“油滑”。写《阿Q正传》时,有阿Q入狱的情节,为了“写实”,鲁迅曾计划装醉汉殴打警察,以换取进监狱“写实”的机会。


胡适先生则说:《红楼梦》只是老老实实地描写一个“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因为如此,所以《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

胡适这么说,也仅仅是因为“自然主义”小说当时在西方正走红。


可见,《红楼梦》成为“不可超越的顶峰”,是依据西方当时的小说标准而形成的判断,为了说它好,一代大师们不顾事实如何,硬性与当时西方最时髦的文学流派挂钩,争先恐后地将《红楼梦》说成是其中的一部分。



02胡适为什么说《红楼梦》是劣作


胡适先生是“新红学”开创者,他率先将考据的方法引用到文学研究方面,拓展了“红学”视野,他的开创性贡献使后人对《红楼梦》的理解大大深入。


胡适早年称赞《红楼梦》是“自然主义的杰作”,晚年却突然改变态度,称《红楼梦》不仅思想性不强,文学技术也很差,这为后来许多附庸风雅者否定《红楼梦》提供了借口。


胡适的反戈一击


胡适晚年(1960年)对《红楼梦》的批评,主要体现在他给自己学生苏雪林的信中,其中有些话比较刻薄。


比如“在那一个浅陋而人人自命风流才士的背景里,《红楼梦》的见解与文学技术当然都不会高明到那儿去。”“我向来感觉,《红楼梦》比不上《儒林外史》;在文学技术上,《红楼梦》比不上《海上花列传》,也比不上《老残游记》。”


出乎胡适意料,苏雪林将这封信公开发表,胡适很快写信说明,有点“对不住曹雪芹”“都对他有点不公允”,但胡适强辩道,自己观点没错,但曹雪芹没写好是有种种原因的,应予体谅。


批《红楼梦》背后的种种恩怨


对胡适的突然转向,不少海外学者认为与胡适当时的心态有关。


大陆政权更迭后,胡适远避美国,本以为会受重用,但由于大量美国学者回国,各大学汉学教职人满为患,胡适只能谋到图书馆馆长的位置。他曾希望蒋介石叫他去台湾,但蒋介石日记中透露,蒋知道胡适有此意,却故意不回应。


孤悬海外10年后,胡适才到台湾出任“中研院”院长。虽然早年是“红学”研究权威,但后来疏离多年,上世纪50年代时,大陆曾组织学者批判胡适,其“红学”学术主张被大家公开嘲讽、恶骂,令胡颇为不悦。


到台湾后,胡适发现环境与自己的想象截然不同,自由受限外,学术空气腐朽封闭,胡适批《红楼梦》,可能别有深意。


学者周策纵、杨联陞曾表示,希望胡适别再谈《红楼梦》了。


胡适批《红楼梦》的深层原因


《红楼梦》中确实能找到“自然主义”“写实主义”“人的文学”的因素,但也很容易找出与之不同的地方,如果坚持认为“自然主义”“人的文学”是文学的最佳模板的话,那么,越深入读《红楼梦》,就越会发现其偏离之处,遗憾就会越来越大。


胡适对《红楼梦》有一种偏执,认为它是曹雪芹的“自传”,虽然他也同意小说有“虚构”,但总是将“事实的真实”而非“情感的真实”看成是小说的“金线”,所以他莫名其妙地认为《红楼梦》是讽刺小说,而讽刺力度不如《儒林外史》。


“正宗”眼里多谬误


在胡适的时代,《红楼梦》对西方影响很小,由于不理解书中的中国式幽默、中国古人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等,西方学者对《红楼梦》不屑一顾,他们看不出各人物、故事间的细微区别,认为它雷同、重复和啰嗦。


西方小说传统蔚为大观,优秀作品极多,令人自叹弗如,从而不自觉地认为这才是正宗,《红楼梦》好不好,只能取决于这个“正宗”的意见。


还有一层因素不容忽视,上世纪前半叶小说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以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为代表的写实主义逐渐退出主流,现代派后来居上。因为随着媒体技术进步,文学的写实能力已无法与电影等相提并论,“写实”不再是小说的核心价值,而卡夫卡为代表的“以文学为思考世界的工具”的主张成为主流。


在这个巨大转向的背景下,胡适难免无所适从。




03究竟该怎么读懂《红楼梦》


虽然“红学”的价值值得肯定,但《红楼梦》毕竟是一部小说,不是学术著作,应该按“小说的逻辑”去理解,而从哲学、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必然会产生种种误会,总觉得曹雪芹没说出自己想说出来的话,许多问题“认识不到位”。


《红楼梦》超越了中国小说传统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种传统,一是说书艺人的谋生工具,二是文人游戏之作。不论哪种传统,都以故事为核心,除了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外,作者并无深意。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小说都是故事(Story),并非小说(Novel),所以我们没能诞生出小说的文本自觉、主题自觉和结构自觉。只要能把故事讲好,吸引人,作家就满足了,从没想过小说也是一种思考人生的角度。


在中国古小说史上,只有两本书超越了这个传统,一是董说的《西游补》,一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前者依然有很深的游戏痕迹,而后者则如天外来客一样,全面颠覆了中国小说的传统。

令后人好奇的是,在没有前人可借鉴的前提下,曹雪芹是怎么发现小说智慧的?为什么他一上来就能做得这么好?


王国维慧眼独具


真正发现这一点的,是王国维,他较早系统地提出《红楼梦》的主题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个说法现代人已不太熟悉了,用今天的语言,或者可以概括为“存在即虚无”。


贾宝玉含玉而生,这个玉代表“欲”。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欲望来到世间,在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一个“天下第一淫人”。


一旦失了玉(欲),我们都会抓狂,表面看,贾宝玉可以在两大美女间自由选择。可结果却是,爱最终必然会失去。因为生命脆弱而短暂,因为我们会遗忘,会在无休止的重复与折磨中,变得麻木。


黛死钗嫁象征了人生永难圆满的命运,当贾宝玉决定出家时,他扔掉了曾经珍爱的“玉”(欲),说:我已经有了心,还要玉(欲)做什么。


令人惊叹的双线式结构


《红楼梦》不仅超越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讲故事的误会”,而且在写作技巧上,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品质。


《红楼梦》的写作是典型的双线式,即两个线索:一是宝黛爱情,一是“四大家族”衰落。 双线式写作是较晚诞生的现代小说技巧,《安娜·卡列尼娜》是早期的代表作,被誉为“拱门式结构”,它刚出版时,曾引起一片争议之声,令人意外的是,曹雪芹在百余年前就采用了这一结构方式,尤为令人震惊的是,《红楼梦》双线式写作极为完整、流畅,完全不像是一部古典小说。


《红楼梦》的文本蕴含着巨大的创造力


有趣的是,不仅在结构技巧上曹雪芹与托尔斯泰有暗合之处,在许多具体描写上,两人的作品也颇可对照阅读,比如林黛玉首次进贾府时,小说中众多人物是首次出场,可作者铺垫老道,层次分明。


《安娜·卡列尼娜》中男女主角首次在舞会上认识,也是多人出场,作者描写同样也有“三染法”的神韵。可见,伟大作品是相通的。相比之下,《子夜》中开篇舞会就显得枪法凌乱,人物纷繁难记。


在《红楼梦》中,这样暗藏的写作技巧极多,所以《红楼梦》中人物丰满生动,个个不同。做个不恰当的比喻,曹雪芹犹如足球场上的马拉多纳,每一脚都有想法,而后代中国作家犹如男足国家队,除了开大脚、犯规之外,别无长技,甚至到了根本看不出曹雪芹天才想法的地步。


《红楼梦》也有缺点


不否认,《红楼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叙事节奏略慢,心理独白少而缺乏层次,书中曹雪芹用了几十种文体,比如诗、赋、词、小令、曲、诔、对联、谜语等,过于“炫技”。

《红楼梦》前40回文笔精炼,中40回质量下降,因宝黛年龄已大,爱情试探成分多,拌嘴内容少,这条线本来活泼有趣,可打消全书沉闷,此时则双线都略显迟缓,但曹雪芹还是展现出了大师级的文本控制力,写出“葬花”等经典情节。


今人觉《红楼梦》难度,与文化背景改变有关,随着士阶层被摧毁,现代人已难以体会出其中的微妙、细腻、和趣味。


《红楼梦》是需要细心去“品”的小说,不能抱定“写实才是好小说”“好小说就是讲个好故事”之类陈腐见解,只有将个人的狭隘经验先放在一边,才能渐入佳境。



结语


许多读者是通过电视剧了解《红楼梦》的,以为《红楼梦》就是一个故事,自然是读而不知其味。《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也需要读者尊重心、审美力的参与,只有人与小说产生共鸣时,才能真正体会到艺术给心灵带来的那份巨大欢乐。



大师亲自批八字

预测结果主要包含:

阴阳论命 五行论命 用神论命
命宫论命 十神论命 格局论命
长相性格 财运事业 婚姻健康
适合行业 适合方位 相关命例
日柱论命 日时论命 月日论命

相关阅读

雨林玄学答疑系列二—对神秘现象的解答 雨林玄学答疑系列二—对神秘现象的解答

风水,八字,面相之间的关系对人的命运有什么影响 风水,八字,面相之间的关系对人的命运有什么影响

时空.万物.命运 时空.万物.命运

解梦梦见车祸寓意预兆 解梦梦见车祸寓意预兆

每天泄露给你一个天机奥秘系列之“变数理论” 每天泄露给你一个天机奥秘系列之“变数理论”

啥时辰出生桃花最旺 啥时辰出生桃花最旺

蛇山七寸处现真龙脉宝地,先生泄密风水玄机遭报应 蛇山七寸处现真龙脉宝地,先生泄密风水玄机遭报应

梦境解析——解梦不求人 梦境解析——解梦不求人

浅论中国古代术数绝学 浅论中国古代术数绝学

阿拉伯数字暗藏玄机 阿拉伯数字暗藏玄机

雨林老师占卦看凤凰传奇事业 雨林老师占卦看凤凰传奇事业

天地万物命由天,阴阳五行理至坚 天地万物命由天,阴阳五行理至坚

周易名言集锦 周易名言集锦

论帝王之相与乞丐之相 论帝王之相与乞丐之相

周易无处不在 周易无处不在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雨田网络科技